本已计划好的投资项目,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契机下,各级政府再次进行优化调整,“新基建”份量明显增加。
3月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,要选好投资项目,加强用地、用能、资金等政策配套,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。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、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,加快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。
恒大集团首席经济学家任泽平认为,启动“新”一轮基建,关键在“新”,要用改革创新的方式推动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。其中,在补齐铁路、公路、轨道交通等传统基建的基础上,大力发展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智慧城市、教育医疗等新型基建。
基建“新风口”
与“铁公机”传统基建相比,“新基建”是指与高技术产业相关的基础设施,以及针对传统基建进行的补短板工程。由于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,如何加码提速“新基建”投资,也被中央及地方政府提上重要议事内容之一。
2月14日,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:基础设施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,要以整体优化、协同融合为导向,统筹存量和增量、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发展,打造集约高效、经济适用、智能绿色、安全可靠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。
2月21日,中央政治局会议:加大试剂、药品、疫苗研发支持力度,推动生物医药、医疗设备、5G网络、工业互联网等加快发展。
2月23日,中央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:用好中央预算内投资、专项债券资金和政策性金融,优化投向结构。一些传统行业受冲击较大,而智能制造、无人配送、在线消费、医疗健康等新兴产业展现出强大成长潜力。要以此为契机,改造提升传统产业,培育壮大新兴产业。
3月4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会议强调,要选好投资项目,加强用地、用能、资金等政策配套,加快推进国家规划已明确的重大工程和基础设施建设。要加大公共卫生服务、应急物资保障领域投入,加快5G网络、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。
可见,在这一系列重要会议中,日渐聚焦的“新基建”无疑被寄予厚望。
回顾来看,“新基建”并不是一个新概念。早在2018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就明确了5G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、物联网等“新型基础设施建设”的定位,随后“加强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建设”被列入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,2020年开年的首场国常会再提新基建。
显然,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,新基金投资有望步入“快车道”。近日,多部门表态推动重大项目和工程尽快复工复产;云南、重庆等多省市密集公布年度重大基建项目和投资计划。
华侨基金研究人士认为,预计二季度重大建设项目审批会提速,5G、人工智能、特高压、教育医疗等“新基建”项目有望轮番发力,在专项债扩容等一系列稳投资政策发力支撑下,持续加码的新基建仍将继续成为市场风口。
投资“新龙头”
在今年财政收支压力下,投资总量应该不会有太高增长,但如何抓住“新基建”这个边际发力点,加速优化投资结构,已关系到未来中国经济稳定增长。
与传统基建相似,“新基建”直接促进5G、大数据、人工智能、工业互联网等相关行业发展,对电子信息设备制造业、信息传输服务业、软件信息技术服务业等行业也有所受益。此外,“新基建”将对轨道交通、医疗养老、公共设施等行业也将产生直接拉动作用,并间接促进工程机械、水泥建材等行业发展。
数据显示,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投入比重,已从2018年的15%提高至2019年的33%,未来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间。
从专项债流向看,2019年新基建占全部基建的比例约为24%左右,子行业中轨道交通是主要发力点,而5G、大数据等狭义新基建的比重并不高。从PPP数据看,新基建占比约为22%,轨道交通、园区开发的占比最高。
以市场最为关注的5G为例,据中国联通网络技术研究院数据,5G的基站数量预计是4G的1.5-2倍,而2018年底时全国3G/4G基站数已经达到了约490万,因此5G基站建设可能会超过700万个。
此外,充电设施、IDC(数据中心)等市场增长明显,其带动相关产业发展更是难以估量。数据显示,公共类充电设施近两年增速基本维持40%以上。2019年我国IDC市场规模达到1560.8亿元,同比增长27.1%,远高于约11%世界平均水平。
可见,抓住新基建这个投资“新龙头”,进而撬动未来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已成为大家共识。
数据显示,仅去年12月份,国家发改委集中批复了一批基建项目,涉及资金超2700亿元,较多集中在轨道交通、高铁、机场等领域。综合2019年度看,发改委累计批复基建项目近60个,涉及金额已超1.5万亿元。
华侨基金研究人士认为,传统基建投资依然很重要,但新基建是中国未来新的经济增长点,也是经济发展中最活跃、最具有生产力的要素,新基建将创造大量新的市场需求和新的工作岗位。该人士认为,从市场投资角度看,新基建将比老基建有更大的成长空间,投资者须密切关注后续政策出台及行情走势。